(大山脚20日讯)峇冬丁宜新村总动员,把村里的历史、人物、建筑、信仰、节庆、美食与手艺资料记载于“峇冬丁宜文化地图”,并于今日举行推介以传承新村历史文化。
该推介礼今早在远离尘嚣,洋溢田园风光的峇冬丁宜雨树村庄(Rain Tree Farm)举行,吸引逾百民众共襄盛举。
摄影:罗健杰
摄影:罗健杰


槟州旅游及创意经济委员会主席黄汉伟致词时,希望该地图成为大家认识峇冬丁宜的钥匙,并指该文化地图不仅是一幅纸上图谱,更是一扇连结历史与当下的窗口,是一面映照地方认同与集体记忆的镜子。
“既追溯根脉也开拓未来,在时间的长河中串联起峇冬丁宜的过去与现在,为这个社区建构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,为未来播下延续文化的种子。”

他说,此地图计划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深具“社区共建”的精神,从筹划之初便广纳村民心声,集结长者记忆、学生创意、本地商家资源,真正体现了“众志成城”的参与式文化实践。
“在此计划下,不论是耄耋长者口述的乡土故事,或是莘莘学子笔下绘出的社区风貌,皆汇聚成今日这幅生动多元的文化图谱。”
他说,这项由下而上的动员模式,正是槟州政府所推崇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与基层赋权政策的最佳写照。
“文化遗产属于人民,而文化的书写权,也应掌握于人民手中;透过此计划,峇冬丁宜的居民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,而是主动的叙述者、创造者,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,共同建构这块土地的精神地图。”
出席者,包括马章武莫区州议员李凯伦、槟城昌明社区主席王泽钦、ThinkCity代表。

威省多地名凸显地方特色
黄汉伟说,威省多地名都凸显地方特色,比如峇东埔的“Permatang”是指稻田之间稍微高起、可供人行走的田间小路,既中文里的“阡陌”,而“Pauh”则是一种芒果;所以,“Permatang Pauh”字面意即“盛产芒果的稻田地”。
“峇冬丁宜或许是因这里地势略高于周边地区,又曾是黄梨盛产地,田间纵横着黄梨园的阡陌小道,因而得名Permatang Tinggi。”
他说,峇冬丁宜新村自1950年代设立以来,历经独立、建国与时代更迭,虽屡经挑战,然而这里的社群始终守望相助、至今依然生生不息,承载着几代人珍贵的集体回忆。
曾以英国官员命名菲力士村
“在早期英国管治时,这里被命名为菲力士村(Felix Village),乃以当年驻守此地的一位英国官员为名。”
他说,尔后,村民披荆斩棘、开垦山林,黄梨种植业渐成气候,山坡遍布黄梨园,风吹果香,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;因此,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“旺梨山仔”。
“随着时代推移与社会结构变迁,峇冬丁宜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,逐渐转型为畜牧业重镇,尤以饲养甘榜鸡(本地鸡)而声名远播,一度成为全国甘榜鸡饲养量最高的新村,远销各州,产量曾占据全国市场约七成。”
曾是全国甘榜鸡饲养量最高新村
他说,正因如此,如今在峇冬丁宜新村入口处矗立的宏伟牌楼上,便可见精致雅致,别具匠心的黄梨与公鸡装置艺术,象征着本地产业的辉煌岁月,也是峇冬丁宜经济发展史的一大缩影。
他补充,随着新村政策的逐步推行,“旺梨山仔”也逐渐演变为今日广为人知的“峇冬丁宜新村”。


槟政府从不忽略威省发展
黄汉伟强调,槟州政府始终秉持一碗水端平的理念,致力于实现槟岛与威省两者皆发展均衡的目标,从未忽略威省在整体文化蓝图中的角色,多项节目和文化项目移师威省举办。
王泽钦说,峇冬丁宜文化地图不只是介绍,更是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晶,从资料搜集、口述历史、文物拍摄到设计出版,动员了长者、青年、各社团机构和志愿团队,展现了峇冬丁宜人的团结与热爱。
“峇冬丁宜也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小点,而是充满故事与温度的地方,从日治时期、紧急状态到新村建立,祖辈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守护着这片土地。”
李凯伦则感谢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一起推广,让更多人认识峇冬丁宜新村的美和文化特色。

